右江日报社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老哨员的坚守,新哨员的传承
七百余里边境线 默默无闻“守边人”
——百色戍边民兵的故事
来源:右江日报   2023-04-27 09:53:52
  哨员们在日常巡逻中擦拭界碑
  弄平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员们通过望远镜查看边境线实时状况
  哨员们在边境线上巡逻(广西百色军分区供图)
  哨员在进行日常训练(广西百色军分区供图)
  哨员杨松康
  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员们行军礼
  哨员班正华
  哨员们在弄平炮台开展巡逻
  哨员们与村民一起铺路(广西百色军分区供图)
  哨员们日常巡逻中需要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

  □本报记者  梁力升

  在百色365公里的边境线上,高耸着4座国防民兵哨所。这4座哨所常年人迹罕至、条件艰苦。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哨员以哨所为家,以青山为伴,他们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用脚步丈量祖国边境线,用信念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时刻守护着祖国边疆的安宁。

  近年来,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最美奋斗者”凌尚前、“全国五好家庭”获得者农宏义、自治区民兵工作先进个人李盛周等一批模范代表的故事被相继报道后,戍边哨员这一特殊的群体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故事也渐渐地流传开来。

  老哨员的坚守,新哨员的传承

  有人曾这么形容:“铁打的哨所,流水的哨员”,这是哨所的真实写照。多年来,哨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很多“新面孔”刚出现不久,便萌生去意。但哨所也是考验人的地方,不少哨员在边境线上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甚至大半生时光都以哨所为家。在百色4座哨所中,7成哨员守边5年以上,其中,凌尚前守边42年,农宏义守边25年,班正华守边22年,许进星守边20年……

  如今,在这条蜿蜒的边境线上,不少老哨员的故事还在继续,一些新哨员的故事才刚开始。

  老哨员杨松康:“我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深知和平来之不易。”

  靖西市其龙国防民兵哨所是一座有着赫赫战功的哨所,1982年被原广州军区授予“英雄民兵哨所”称号。老哨员杨松康至今已陪伴这座哨所40余年。

  1979年初,刚满18岁的杨松康加入了其龙公社民兵营二连五排民兵侦察小分队。不久后,杨松康卸下戎装,发展生产,是村里最早脱贫的群众之一。但他依旧心系边境线。2010年,得知哨所人员紧缺,已过不惑之年的杨松康决定重回哨所,这也是他时隔近30年后重新上哨。回到哨所后,他和哨员们克服重重困难,在石头堆里开垦菜地、建鱼塘、挖水井,翻山越岭巡逻界碑,一遍遍地向年轻哨员们讲述烽火年代的故事。2014年,杨松康成为哨长。但不久后,他的妻子患病,为照料妻子,他不得不多次往返省城医院和哨所之间。无奈之下,他辞掉哨长职务,以一名哨员的身份继续保家卫国。

  今年杨松康已经61岁,但他仍坚守在这条他挚爱的边境线上。他说:“我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只要祖国需要,我会一直守下去。”

  中年哨员班正华:“在边境线上待了20多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今年45岁的班正华是那坡县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副哨长,今年已是他入哨的第22个年头,那坡县3座哨所都留下过他的足迹。

  班正华的父亲是一位民兵,他从小便有从军的梦想。他于1998年入伍,2000年退伍后来到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延续他的从军梦。哨所的工作比军营艰苦得多,最开始连生活用水、用电都难以保障,洗衣服、洗澡要到两公里以外的村子,哨所一旦断电,只能点蜡烛。身边的哨员一个接一个离开,年轻的班正华也曾犹豫过,但他还是选择了坚守。

  2003年,因工作出色,班正华调任弄平国防民兵哨所哨长。通往该哨所的台阶如同一条“天梯”,849级的阶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因哨所海拔较高,常遭受雷电袭击,哨所至今还有两处雷击留下的破损痕迹。哨所的生活物资也极度匮乏,连漱口杯都是剪去半个身的矿泉水瓶。为改善哨所条件,班正华争取到上级每年1000元的修整经费,带领哨员们在山顶的石头堆中挖出了一块菜地,他还带领哨员们收集雨水作为备用生活水,以防不时之需。为增强哨员们的凝聚力,他还把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带到了哨所,哨所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班正华的努力下,该哨所被那坡县人民武装部评为2003年度国防民兵哨所全面建设先进单位。

  2007年,班正华调任那坡县旧村国防民兵哨所哨长。他再次发挥自己在哨所管理方面的能力,改变了年轻哨员心浮气躁、松散的纪律作风,哨员们在他的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付的各项任务。2008年,工作出色的班正华被广西军区评为全区国防民兵哨(站)建设先进个人。

  回首自己的戍边生涯,班正华说:“在边境线上待了20多年,我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青年哨员李旺:“我还很年轻,守边经历是巨大财富。”

  今年20岁的李旺与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酷爱极限运动,拿过滑板比赛冠军,还当过纪录片摄影师。但2021年,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他辞掉了在深圳的高薪工作,来到弄平国防民兵哨所,成为所里最年轻的哨员。

  李旺从小有着强烈的参军梦想,16岁那年首次提交入伍申请书,但因没达到法定参军年龄未能如愿。失望之余,他把精力转到了极限运动上,2019年,还在北海职业学院上大学的李旺获得了北海市“文明海域炫酷青春”滑板比赛第一名。大学毕业后,他在深圳市一家摄影公司就职。

  2021年,达到入伍年龄的李旺辞掉工作,回到家乡那坡县,再次提交了入伍申请。然而因身患胆结石,他的体检没有过关,再一次与军营失之交臂。但不久后,他接到了弄平国防民兵哨所招录民兵的通知,他下定决心:“民兵也是兵,这是入伍前锻炼的机会,我去!”

  初到哨所,李旺便体会到了其中的苦。他每天需要扛水和物资往返849级的阶梯3、4趟。一次,哨员们要将40公斤重的冰箱抬到哨所,上山的阶梯狭窄,大家只能轮流背着冰箱往上爬。李旺觉得自己最年轻,因此主动承担了更多工作。上到山顶脱掉鞋子后,他才发现脚后跟磨破了一大块皮,胶鞋也被血迹染得通红。

  疫情防控期间,李旺受命参与全县军警民联防联控,每天需要步行3趟6公里长的边境线开展巡逻。一天早上,执勤点突然接到天池卡点的紧急电话:两名外籍人员已乘摩托车冲过关卡,请求协同堵截。李旺放下电话,立即和同事开车从卡点出发,沿着延边公路进行围堵,最后在各边管力量的协同配合下,成功将外籍人员逼至平孟镇,越境人员最终被民警抓获。

  今年已是李旺上哨的第二年。他说:“一年多来我深刻体会到了戍边民兵的艰苦,也感受到了为祖国守边疆的自豪。我还很年轻,这段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守护国界,在每时每刻

  不放过任何一点风吹草动,这或许是每一位哨员的职业病。边境线上要有时时放不下心的责任感,因为各种意外情况会随时发生。

  深夜突袭

  2018年5月某晚8时许,旧村国防民兵哨所突然接到当地派出所电话:一拨人涉嫌走私,请求哨所协助打击。放下电话,哨员隆运甲与边防派出所、当地打私办等人员组成不到5人的小分队立即出发,准备对涉嫌走私者进行堵截。为不惊动对方,隆运甲与小分队摸黑在山路里慢慢前进,到达指定地点后,找了一块大石头作为掩体,静候拦截时机。凌晨4时许,涉嫌走私者出现,国界线两边都停有车辆,只见5名嫌疑人不停地将活猪从我方搬运至外方。当时,隆运甲和小分队距离嫌疑人不到5米,在对方完全放松警惕后,小分队从掩体冲出,第一时间控制住嫌疑人。嫌疑人见状,企图从车上拿出钢管反抗,但被准备充分、协同作战能力强的小分队完全控制。此次任务,小分队共截下涉嫌走私猪仔53头,嫌疑人最终被移交当地派出所。

  以少“战”多

  2018年9月17日,靖西市其龙国防民兵哨所哨长李盛周与3位哨员巡逻时发现,边境线某处,外方境内停了10余辆摩托车,每辆车上都装满了麻袋,我方境内停着几辆面包车,有20余人正不停地往面包车上搬东西。李盛周立即带领哨员们冲了上去,拉开麻袋,发现里面全是冷冻牛肉。李盛周大声喊话,要求涉嫌走私者立即停止搬卸,同时示意哨员通知边防派出所。涉嫌走私者20余人将哨员们团团围住,但李盛周与哨员们临危不惧,利用平日训练的战术,将涉嫌走私者隔断在边境线两边。涉嫌走私者看到哨员们动真格,吓得立即逃走。公安民警赶到后,根据哨员们提供的线索,最终依法将一批涉嫌走私者抓获。

  冷静致胜

  在疫情防控期间,边境线是“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哨员们也面临巨大的压力与考验。2021年5月20日上午,旧村国防民兵哨所哨长廖雄伟带领两名哨员在边境巡逻。当巡逻至某界碑附近时,廖雄伟突然停住了脚步,朝身后轻轻挥手示意,哨员们心领神会,立马伏下身子,紧贴地面。大家悄悄朝前方望去,只见两名身穿短裤的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再往远处看,乌压压一片人头在动。“是非法越境。”廖雄伟在心中默念道。由于我方势单力薄,不便打草惊蛇,廖雄伟立即带领哨员们后退至安全区域,并联系当地派出所和边境管理大队进行增援。不久后,“援兵”赶到,与哨员们成功将试图偷越边境的40名外籍人员全部控制并转移至隔离点。

  你守边境,我守小家

  驻守在边境线上的哨员,注定与爱人聚少离多。但边境线上也有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更多讲述的是家国情怀。

  哨所和家都是爱

  1998年7月,农宏义通过那坡县人民武装部招录,成为了弄平国防民兵哨所的一名哨员。或许当时的他不曾想到,他这一坚守就是25年。25年来,他将足迹印在了8.5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在高山密林中累计行走超4万公里,发现并报告边情上百起,阻止境外人员越界60余起。

  2014年,农宏义经人介绍,与妻子梁子羽走进婚姻殿堂。梁子羽患有眼疾,生活起居有诸多不便,需常年坚守哨所的农宏义无法给她更多的照顾。大女儿出生时,农宏义没能陪伴在她身边;女儿突发高烧,她也只能在邻居的帮助下把女儿送到医院。但她理解农宏义,即便生活很困难,她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家庭照料好。她每天独自带孩子,做饭煮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夫妻二人还租下了一间小卖部,她将小卖部打理得很好,完全不让农宏义操心。

  妻子的举动让农宏义看在眼里、愧在心上。每次回家,他都会将所有精力放在陪伴妻子上,他常牵着妻子的手出门散步,感谢她多年来的付出,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多陪伴妻子和女儿。两年前,夫妻俩迎来了第二个小公主,家庭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他深知,哨所离不开他,家庭也离不开他,于是,他在完成哨所的工作后,增加了往返家中的频率,每有空闲就往家里跑,帮助妻子打理家务,照顾孩子。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回家三趟,这也意味着他需要三次攀爬849级的哨所阶梯。但他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予妻子和女儿更多的爱。

  2021年,农宏义家庭被评为“广西最美家庭”;2022年,他们一家还被评为第十三届“全国五好家庭”。

  前半生为你守家,后半生陪你守国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凌尚前的妻子黎兰新是天池国防民兵哨所唯一的女哨员,作为哨长的凌尚前曾开玩笑说:“现在老婆的军礼比我还标准。”黎兰新这个标准的军礼,整整跟凌尚前“学”了40多年。

  “他守哨,我守家,”这是几十年来黎兰新最常挂在嘴边的话。凌尚前常年以哨所为家,自己的家却像是一个中转站,来去匆匆。夫妻俩自1986年结婚后的30多年里,凌尚前住在家里的天数加起来不超过300天。黎兰新深知丈夫的不容易,她主动承担起了家里的家务活和农活。家里的田是旱田,下大雨的时候才能耙田,耙田是个重活,一般由男人来完成,但凌尚前不在,耙田只能由黎兰新自己干。公婆癌症病危时,是黎兰新在老人身边悉心照料;儿子夜里支气管炎发作,是黎兰新打着手电筒、背着儿子走了2个小时的山路才到达邻县的乡村诊所医治;雨季时家里的瓦房屋顶漏水,被子、电器被淋湿,也是黎兰新冒雨爬到屋顶上修补。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30多年。黎兰新何尝不希望自己能跟着丈夫一起好好过日子,尤其在孩子长大成家后,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2018年,黎兰新决定跟着丈夫一起上哨所,于是50岁的她便成为了哨所的一员。从此,老两口在哨所上“聚首”,共同完成戍边固防的任务。

  前半生为你守家,后半生陪你守国,天池国防民兵哨所的这段爱情故事如今仍在延续。

  军爱民,民拥军

  边境线常年安宁,群众安居乐业,离不开哨员们的艰苦付出。多年来,哨员们穿梭在边境线上,群众们早已把他们当做亲人,群众的心思和困难也都逃不出哨员的“火眼金睛”。如今,哨员们已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与老人的忘年之交

  自2003年起,弄平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员们与70余岁的老人农金国建立起了一段跨越近20年的交情。

  时间回转到20年前。某天,哨员们在换哨下山后与农金国相遇,看到农金国行动不便,哨员们便带着农金国到镇上购买物资。在与农金国交谈后得知,他的妻子早逝,儿子女儿也相继去世。这一消息让哨员们很揪心,他们决定,未来要一起照顾好农金国,让他安度晚年。

  农金国家里有几亩地,每到春耕时节,哨员们都会自发来到地里帮他种植玉米,收获时节,哨员们也会“不请自来”,主动帮他收庄稼。农金国的屋子长年漏风漏水,2012年,正赶上当地政府集中实施危房改造,哨员们便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助他修建房子。

  多年的陪伴,农金国已把哨员们当做了自己的家人。但在2020年,农金国的孙子突发疾病去世,这对90多岁高龄的他而言是一个重大打击,不久后,他便被孙女接到了另一个村居住。虽然距离拉开了,但老人并没有忘记哨员们,如今,他时常还会打听哨员们的消息,回忆他与哨员们那段忘年之交。

  村里的文化广场

  今年“壮族三月三”期间,靖西市其龙村文化广场热闹非凡,男女老少一起抛绣球、唱山歌,其乐融融。

  然而在2020年前,其龙村的节假日从来没有如此热闹过。由于村里没有文化广场,群众们节假日参加活动都需要到3公里以外的村子。因此,建一个村级文化广场,是当时群众心中最大的期盼。

  其龙国防民兵哨所的哨员们深知这一点,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群众解决这一难题。哨长李盛周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经过多次争取,2020年底,靖西市人民武装部投入20余万元,在其龙村建起了文化广场,包括篮球场、戏台和国防教育专栏,其龙村群众终于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平时,大家在这里打篮球、唱戏、举办文艺演出,边境线上的群众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闲暇时间,哨员们还定期为老人义务剪头发,经常为有需要的群众送鞋子送米,帮助群众维修家电、种收农作物,军民的情谊越来越深厚。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梁力升  摄)

【网络编辑:黄素雲】